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,引导学生亲近自然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、培育生态环保意识,我校开展了以“植绿护绿,共建生态校园”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课。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、科学化实践指导与持续性成果转化,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生态认知,现总结如下:
一、播下希望的种子
本次劳动实践课以教室、实践活动室、种植园为核心阵地,结合生物学知识与劳动技能,设计“理论 + 实践”双轨课程体系。学校开辟种植区域,划分班级责任田,配备锄头、喷壶、肥料等工具,生物老师和劳动老师组成了课程设计小组,精心编排课程内容,开展知识培训。在种植前,生物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,为同学们讲述植物的生长奥秘。从种子如何在土壤中苏醒、发芽,到植物的根系如何在地下探索养分,再到叶片如何进行光合作用,这些原本枯燥的知识,在老师的讲解下,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。同学们瞪大了眼睛,被植物世界的神奇深深吸引,心中对即将开始的种植实践充满期待。劳动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践活动室,以小组为单位,制定种植计划,完成选种、育苗、移栽等工作。班主任老师召开主题班会,了解学生劳动经验差异,结合班级日常值日、家庭劳动案例,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。
二、奏响实践交响曲
到了实践提升的日子,同学们来到种植园,跃跃欲试。拿着小锄头的同学,小心翼翼地翻耕着土地。一开始,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,锄头常常卡在土里,费了好大的劲才能拔出来。但大家没有气馁,随着一下又一下的翻动,原本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起来,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芬芳。撒种环节更是充满了仪式感。大家按照老师教的方法,轻轻地将种子撒在开好的沟里,再细心地盖上一层薄土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温柔与期待,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。有的同学还在心里默默许愿,希望自己种下的种子能够快快发芽长大。浇水时,同学们排成一排,拿着水壶,你一下我一下,为种子送上“生命之水”。水珠洒在泥土上,溅起小小的泥点,沾在同学们的衣服上,大家却毫不在意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。
三、收获喜悦与成长
种植后小组学生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、松土、记录植物生长情况,并且通过沟通与协作,解决过程中的突发问题,团队凝聚力大幅增强。生物教师与劳动指导教师定期巡查,及时解决技术难题。过程中我校举办“植物生长大曝光”活动,展示学生种植成果,组织经验分享会,评选“种植小能手”和“最佳责任田”。
陶行知先生所言“劳力劳心,亦知亦行”。这场劳动教育实践课,不仅教会了同学们种植的知识和技能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劳动、尊重生命、珍惜成果的种子。在这次实践中,原本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同学,如今能准确说出十几种植物的名称和生长习性;曾经做事三分钟热度的孩子,在日复一日的养护工作中,变得耐心而有责任感。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,不断丰富课程内容,创新教育形式,完善育人机制,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全过程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撰稿:钱俊男
校对:马可欣
终审:田光